• 太极云水网 | 传统杨氏太极拳 | 张才斌大师 | 太极传人 | 各地分会 | 拳理拳法 | 太极宗师 | 太极视频 | 文苑 | 招生 | 太极传承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拳理拳法 > 盘架如何练“意”

    盘架如何练“意”

    阅读:566 时间:2019/8/31 18:40:18

           太极拳是古老东方文明宝贵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她吸收了古代导引、吐纳养生之术和中医的经络学说、阴阳五行学说,扎根于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,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,明显的健身效果引起了各国人士的高度重视,成为世界养生健身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
      太极拳行拳风格以意领气、气到劲到,刚柔相济、快慢相间,特点鲜明,独树一帜。练习太极拳是协调性、整体性、连贯性和动作的平衡性有机的结合,是意念、内气和劲法的综合和统一。“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”,太极拳的每招每式,都是以意念为主导,引动内气、催动外形,内外相合的杰作,古拳谱上说“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”,《十三势歌》中更有“若言体用何为准,意气君来骨肉臣”的名句。
      “意念”无疑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占有最核心的地位,可以说意念是太极拳的灵魂。然而,拳势动作易练,意念却无形无迹,怎么着手练习呢?其实,太极拳的练意,正是贯穿融合在太极拳的盘架和推手的过程中,笔者练习太极拳多年,每日不辍,颇有体会经验。本文就抛出自己浅见,旨在抛砖引玉,和大家交流进步。

      法无定法:练意的不同阶段
      太极拳练“意”,首先在于心静。心静是练意的基础,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。心静,要求思想集中,意念专一,精神贯注,排除一切杂念。严格的说,不能心静,就不是太极拳。如果在心不能静的情况下练拳,不但起不到保健养身作用,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。笔者有这样的经验,在心情烦乱的时候行拳,练不到十分钟,就感觉头晕恶心,身体难受之极。心情烦乱必然影响内气运行,所谓“心浮气躁”,不是没有道理。但是一旦心情平静下来,凝神清虑,杂念全无,必然气息和畅,这正是“心平气和”的道理。所以练拳之时,应该始终调心,使心灵静若止水,不起丝毫微澜。如此就可以使心灵澄澈敏感,对外界反应和自身的判断都能做到准确无误。
     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,私心杂念不可避免,要做到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,做到太极拳的“静”,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。一般而言,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使用的是 “一念代万念”的方法,这也是太极拳练“意”的主要方法。
      “一念代万念”,就是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,心中用一个念头代替和扫除头脑中纷乱的思绪。当然,这个念头在太极拳的不同阶段,也是有着不同的内涵。因为在练拳的不同阶段,需要提高的技能不同,练拳就有不同的目标。如在初学阶段,先是要熟练动作,让每一个动作起承转合,动作连贯圆熟,这个阶段的“一念”就是动作本身,不可以有遗漏和差错。在动作纯熟以后,就要从身法上下功夫。
      太极拳身法,有着自身的规律。笔者总结之,就是“坐胯”、“松腰”、“沉肩”、“坠肘”、“涵胸”、“拔背”、“竖项”、“虚灵”,可称之为“身法八要”。“坐胯”,也可以说是“敛臀”,就是要尾闾中正,不偏不倚。“尾闾正中神贯顶、满身轻利顶头悬”,坐胯可以说是所有身法的基础。要做到尾闾中正,就应将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尾椎,在屈膝沉胯,提肛敛臀配合下,尾椎梢向前收起,同时尾椎根部向下卷沉,有直插入地之感。过犹不及,不及是为突臀,过之则为挺胯,都为太极拳所忌。其余的七要,经典拳论《太极拳十要》中已经阐述的很清楚,在此不再赘述。
      在这个阶段,太极拳练“意”就需要时时念及身法,每一动作都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,如果身法错误,就应该在行拳中及时纠正。
      在身法纯熟以后,要逐渐开始体会内气和内劲的运转,这个阶段要把意念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之中,体会“起式走螺旋,力从足底发,节节要贯穿,周身是一家”的练功状态。这个阶段的意念,在身体内部随着内气和内劲进行流转贯穿,以意领气,意气相随,意到气到,意到劲到,逐渐达到的“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”的“内三合”状态。同时,由内催外,“腹内如海形如潮,转换折叠在于腰。进退起伏身要稳,上下贯穿形指稍”,经过摧僵化柔,全身的僵力逐渐化掉,身体产生柔劲和整劲。逐步达到“手与足合、肘与膝合、肩与胯合”的“外三合”。
      在这个阶段,练意贵在体会,每练完一遍太极拳,都能感觉心静如水,心平气和,神清气爽,遍身舒泰。每个动作的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,动作可以做到空松圆活、旋转自如。

      万法归一:练意的基础内涵
      太极拳是阴阳充满辩证法的拳种,在练拳的不同的阶段,用“意”的重点均有不同。但是,无论哪个修炼阶段,也有共同的练意的内容。
      无论哪个阶段,练习太极拳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内容——放松,可以说放松是太极拳一辈子的任务。在任何时候练拳,心中始终都要有一个“松”字。松是产生太极拳内劲的前提条件,太极拳在行拳中放弃了肌肉的练习,全身上下处在放松状态,就是要催僵化柔,把全身上下的分散的僵力,转化为整体的柔劲。柔劲贴筋走骨,武术界有“宁可筋长一寸,也不肉厚三分”之说。柔劲来源于内劲,是在不断的放松状态下,日积月累,在松柔中产生的劲,正如同和面一般,开始时候面团只是柔软,但是和之日久,逐渐产生一种拉不断的柔韧之感。内劲形成于以意行气,轻轻运动,发于丹田,运行骨缝之内,再由骨缝运于肌肤,贯注于四梢(两手尖,两足尖);复归于丹田,缠绕往来,轻灵圆转,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,外似棉花、内如钢条的一种劲;功夫越深,内劲的质量越高。拳谚说:“有心求柔,无意成刚”。刚劲是在日积月累的松柔基础上,自然而然产生的,日久才有棉里裹铁,刚柔相济。
      太极之松是最基础的,也是最重要的。全身放松是太极拳修炼的必然条件,不松下来,不成太极拳。松到什么程度呢?松到全身通透,柔若无骨,松到全身似三尺轻纱挂在树梢,松到两臂如同挂在两肩之上。全身上下不着一丝浊力,完全以气运身,以神贯注,全凭意行。
      太极拳的松不是松懈,而是以内气贯注的,神气引领的一种松,所以必须有丹田的内气和意念在里面。每一动中必有丹田开合,要“时时留意在腰间”,以腰为主宰带动,以意念引导内气贯注到全身,直至各个稍节。
      外形的训练并不是最主要的,外形之动多在筋骨皮肉,而太极拳的灵魂却是在锻炼人的神意。如果不能在练习的时候做到全身上下松的干干净净,内心之中平静的混混沌沌,静若止水,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练太极拳。身上有僵力浊力,内气就无法贯注,心中有纷繁杂念,意念则不能引领,这种练法练下去,一辈子也进不了太极拳的门庭。
      太极拳练“意”除了始终要把“松”放在首位,还需要有技击的意识。练拳时要“无敌似有敌”,真正遇到敌人才能“有敌似无敌”。太极拳“来去无空手”,是高层次的内家武术,是经过无数次的实战经验积累提炼而成,其核心灵魂就是技击,每一个招式动作都是有其精深的攻防含义。在练拳的时候,始终要有一个假想敌,自己和自己搏斗,把自己掌握的太极拳技击技术,充分的发挥起来,以贯彻拳理。“拳练万遍,其意自见”,说的就是在假想敌的情况下,逐步的领悟拳中的技击奥义。行拳时要以意行气、以气运身,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,发劲时心静意专、沉着松净,才能放得远,“动短、劲长、意远”,运行合度,不多动、妄动,无过之、无不及。
      在练“意”过程中,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:着意、着想、执着。因为练意的诀窍在“轻”,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。正确的做法应是:若有意、若无意,勿忘勿助。用意太过便为用力。至于意、力之间如何掌握,要多多体会。古人说:不可用心、不可无意,用心则着想,无意则顽空,有意无意为功夫,其中尺度还需要读者自己领会。
      太极拳分练形、练气、练神三个阶段,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、由外到内,渐入佳境。“太极拳是入道之根基”,越是到太极拳的高级阶段,越是注重意念的练习。经过形、气两个阶段的修炼,劲力和内气的运转已经形成潜意识的习惯,举手投足都能气力相合,周身一家。虽然好像没有了规矩,但是全身上下却处处合规矩。太极拳到此可以说随心所欲,无处不是拳了。





    盘架如何练“意”
    微信公众平台
    传统杨氏太极拳常年招生
    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

    杨氏太极拳太极云水网(www.yunshuiwang.com) ©2012-2024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中国太极拳门户网站|传统杨氏太极拳|班候直系|邯郸太极拳|太极拳培训|杨氏太极拳|杨式太极拳|中国太极拳网|太极拳|太极剑|太极刀
    京ICP备12001531号